提到菌核病,種油菜、辣椒、向日葵等作物的朋友們肯定都深受其害。該病一旦發生,侵染嚴重區域減產幅度可達50%。

油菜菌核病|圖片來源于網絡
病原特征與發病癥狀
菌核病由核盤菌屬、絲核屬等真菌引發。病害發生后,病原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及種子中越冬、越夏或度過無寄主階段。菌核在自然條件下可存活 2~3年且寄主范圍廣泛,覆蓋十字花科、豆科、茄科等多種作物。菌核病主要侵染作物的莖稈、葉片和果實,造成腐爛壞死,表現為:
●起初病部出現水漬狀病斑;
●隨后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體;
問:部分其它真菌病害也會長白毛、出現水漬狀病斑,怎么判斷是菌核病呢?
區別菌核病與其它部分真菌病害的關鍵在于——其發病后期出現的“鼠糞狀菌核”。其它病害的霉層多附著于表面,而菌核病原菌菌絲體會在病部或土壤中凝結成黑色或深褐色、硬化、大小不一的顆粒狀菌核。

油菜莖稈內的菌核|圖片來源網絡
菌核又是啥:
簡單來說,它是菌核病原菌在作物組織內或表面形成的堅硬休眠體,核心功能是貯藏營養并保護病原基因度過不良環境。當病株倒伏、收割或風雨沖刷時,菌核散落田間成為病原擴散的“種子”。
菌核病侵染循環機制
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或菌絲,菌絲可直接穿透植物角質層、表皮細胞壁或經氣孔侵入,可沿土壤向鄰株擴散。子囊盤散發出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孢子從子囊內噴出,侵染作物衰老或受損組織(如花瓣、老葉),可借助氣流、水流進行大范圍傳播。病株接觸健康植株繼而引發病害,最終形成新的菌核開始下一輪侵染。當環境溫度在15~25℃,相對濕度>85%時,利于菌核萌發、菌絲生長入侵及子囊盤產生,因此,低溫高濕或多雨環境下菌核病易爆發。
傳統防治陷入困局
當前,化學藥劑仍是菌核病防治的主要措施,但長期連續施用易引發一系列突出問題:包括病原菌抗藥性快速演化、農殘超標、誤傷非靶標生物,以及土壤微生態系統失衡等。與此同時,菌核病抗病品種資源相對匱乏,難以適配當前生產需求。針對上述問題,以生物農藥為主導的綜合防控技術方案正在成為菌核病預防的核心方向。
生物農藥防控新模式
實踐表明,哈茨木霉菌與枯草芽孢桿在菌核病防治上有顯著防效。二者通過多種機制協同作用:木霉菌通過重寄生,穿透有害菌體并吸取其營養。分泌抗菌蛋白、胞壁降解酶類等,溶解病原體,抑制病原菌生長、繁殖;枯草芽孢桿菌可在作物體表形成生物膜占據生態位,同時分泌脂肽類抗菌物質,抑制病原菌菌絲生長。
同時搭配相關農業措施,做好綜合防控:
1、播種前、收獲后深翻,將菌核埋入深層,使其無法萌發或子囊盤不能出土,減少初侵染源。
2、在定植前或生長前期覆地膜,物理阻擋土壤中的菌核萌發后形成的子囊盤彈出孢子,或阻止菌絲直接接觸到植株的莖基部。
3、采用高畦、深溝栽培,確保雨后或灌溉后無積水,降低田間濕度。
4、科學施肥。避免過量施用氮肥,防止植株旺長、組織柔嫩。增施磷鉀肥和有機肥,促使植株莖稈粗壯,表皮細胞增厚,不易被病原菌侵入。
菌核病原菌雖小,但那些隱藏起來的菌核就像一個個微型地雷,對作物造成持續威脅。但隨著新型生物農藥的應用與綜合防治策略的協同實施,菌核病防控已構建起更強效的技術體系。
END
特普生物致力于為現代農業生產提供解決方案,從源頭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始終秉持“植物健康我健康”的使命,推動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歡迎致電全國技術服務熱線400-836-1866垂詢!
更多資訊請關注服務號“特普生物農業”
